close

  133只傳感器實時監控細微變化,2.38米高避雷針可抵13級颱風
  六和塔閉關一年昨重新迎客
  塔內升級各種先進“安保”設備,希望讓千年古塔再站立一千年
  □通訊員 王潔 實習生 岳鑫 本報記者 錢禕 /文
  本報記者 吳煌 李震宇 /攝
  杭州有三座名塔。有人說,六和塔是“將軍”,保俶塔是“美人”,雷峰塔是“老衲”。昨天,退出公眾視野近1年的“將軍”歸來了!
  去年5月2日,六和塔主體進入封閉狀態,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六和塔第5次修繕。
  這座13層的塔,昨天整裝一新,重新開塔廣納各地游客,算算已經有整整343天了。
  這一年,“將軍”還好嗎?他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六和塔重開首日,上千市民爭睹新顏
  六和塔巍然屹立在西湖以南,錢塘江畔的月輪山上。站在塔上遠眺,壯觀的錢塘江和錢塘江大橋盡收眼底,是杭州一大地標性文物。
  由於維修施工,六和塔已關閉近1年,昨天“重見天日”,自然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來觀塔。整個六和塔公園人頭攢動,擠得水泄不通。
  幾下鐘聲過後,市民游客紛紛開始登塔,爭先恐後,場面非常壯觀。一眼望去,人群中大多都是大伯大媽,很多人都是老杭州,對六和塔感情很深。
  “為了看六和塔,我早上7點鐘就去趕地鐵了!”家住臨平的倪阿姨,以前住在距離六合塔3公裡外的海月橋社區,六和塔在她的心目中意義非同尋常,“那時候常跟家人來玩,搬家後還是念念不忘,特地來尋一尋回憶。”
  不少市民跟倪阿姨一樣,心心念念一年了,都想趕在開塔的第一天就來登塔祈福。
  “開塔首日的人流量暴增,以前只有在‘五一’、‘十一’這樣的假期里才會出現。”西湖景區錢江管理處工作人員說,從昨天上午10點半到中午12點的一個半小時里,登塔的游客就達到了1500多人次。
  採用傳統材料和工藝,治屋面漏水的“硬傷”
  許多來看“新”塔的市民游客,並沒有發覺塔有什麼不同之處,但其實深藏玄機。
  “這次維修是保養性修繕,在不改變六和塔整體外貌的前提下,主要在屋面、油漆和防雷系統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西湖景區錢江管理處副主任黃飛燕說,修繕塔體盡可能做到“修舊如舊”。
  鋼管23100根,總重約為44萬公斤,13層樓高的六和塔用掉的腳手架數量,可以抵得上一座40層樓的普通高層所需腳手架數量。光是論證腳手架搭建方案,就花費了半年時間。論證好方案後,搭腳手架又搭了3個月。
  六和塔地處江邊,風大、冬季嚴寒,因風雪的侵蝕,每層的瓦片均有不同程度的凍裂。
  因此,屋面維護是本次六和塔保養維護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新中國成立後的幾次修繕記錄來看,維修的主要原因都是屋面漏水,此次六和塔保養維護工程也不例外。
  “2008年初的那場大雪,讓六和塔的瓦片受損很嚴重。 ”黃飛燕說,六和塔屋面漏水是“硬傷”,各層屋面望板和椽子均有不同程度的霉爛情況,而屋檐翹角連接處是霉爛 “重災區”。
  這次, 屋面處理上沒有鋪設現代的防水層,仍然選用了傳統的做法——把瓦片直接鋪設在望板之上,並用瓦釘固定。而這次新更換的木材都是無蟲害與腐蝕的舊杉木,在鋪設之前都經過防蟲防蟻處理,並將防雷系統的材質由鍍鋅鋼更換為紫銅。
  133只傳感器實時監控,避雷針可抵13級颱風
  目前,六和塔塔內共安裝了133只文具盒大小的傳感器,其中有應力傳感器、裂縫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等。
  修繕後的六和塔採用了當前最先進的光纖光柵實時監測與傳統的精密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這在全國古塔保護監測手段上尚屬首例。
  六和塔的格局為“七明六暗”,也就是雖有13層,走進塔里卻只看到7層,塔的偶數層是封閉的,只有奇數層和塔身相連。考慮到六和塔的結構,光纖光柵實時監測的傳感器主要分佈在各個暗層,但游客也能在第9層看到一個唯一外裝的傳感器。
  “塔的穩定性、塔內潮濕度、風速、溫度、壓力、裂縫……六和塔的關鍵部件位移0.01毫米,都可以被傳感器及時監測到。換句話說,只要六和塔有個風吹草動,都能通過實時監測全面掌握。”黃飛燕說。
  六和塔第一次安裝“屮”形避雷針是在1957年。此次維修更換的“屮”形避雷針仍按原尺寸製作,2.38米高,新的“屮”字形避雷針使用高強度鋼鍍銅材質製作,既牢固、又抗腐蝕,還能經受住13級颱風的模擬測驗。
  “我們還請了一位藝法精湛的老師傅重做了62只屋脊、104只翹角。”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黃滋說,“不知不覺,六和塔已經矗立在錢塘江畔一千多年了。我希望六和塔再站立一千年!”
  (原標題:六和塔閉關一年昨重新迎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m74umqo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