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孟炳淋開的網店得到買家好評。7月2日,密雲縣不老屯鎮學藝廠村,村官孟炳淋(左)在村裡最大的養蜂戶家收蜂蜜。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孟炳淋(30歲)
  社區:密雲縣不老屯鎮學藝廠村
  【德行錄】
  學油畫的“文藝青年”孟炳淋畢業後選擇扎根大山,在密雲縣學藝廠村當一名村官。看到村裡板慄、核桃、蜂蜜、柴雞蛋等土特產銷路單一、賣價低廉,到任一個月後,他借債在網上開了一家特色山貨店,同時拓展線下銷售渠道。不到一年,他已幫助村民外銷了超過6萬元的山貨,售價高於市場價格20%左右。他還當起了村裡種養殖合作社社長,他憧憬著將來能擴大山村養殖種植,讓村民的“寶貝”更快走出大山。
  【榜樣說】
  我憧憬著,將來能擴充村裡農產品的種植養殖規模,那時農民的收入肯定會大幅增加。我相信,大山裡的這些“寶貝”一定會有更好的未來。 ——孟炳淋
  【大家說】
  不老屯鎮學藝廠村村主任劉福祥:他一來沒多久就說要到網上給村民賣蜂蜜、核桃,而且說乾就乾,他一個人忙著收貨、包裝、發貨,一個冬天忙下來,賣了好幾萬,效果真的很好,老百姓可高興了。
  村民丁永傑:我們家每年都要搖3噸左右的蜂蜜,都是天然的,以前都是趕大集賣,價格不高還沒個準頭。小孟來了以後,給我們的蜂蜜拍照放到網上去賣,比我們自己賣得價格高,一次就裝走百來斤,真的挺好。
  開著借債4萬元買來的長安車,孟炳淋行駛在學藝廠村顛簸的山路上。不到兩公里的路程,他花了10分鐘。
  7月2日,前夜的暴風雨吹斷了樹枝,將村裡的網線壓斷,孟炳淋通過手機上網,發現了一單蜂蜜訂單,他趕緊到老鄉家去灌裝一箱蜂蜜。
  從預付費到後結賬
  “村裡有五六戶村民養蜜蜂,我要去的是最大的一家。”孟炳淋一邊介紹著村裡的情況,一邊打著方向盤。他剛停下車,52歲的丁永傑迎了出來。
  聽說孟炳淋又要灌走一箱蜂蜜,丁永傑招呼老伴將屋棚下剛剛搖好的蜂蜜抬到院外,用過濾網篩除漂浮的雜質,指著黃澄澄的蜂蜜讓小孟自己動手灌。
  丁永傑說,他和老伴兒養了130桶蜜蜂,每年能產蜂蜜3噸左右。“以前銷路不好,都不敢繼續喂,小孟來了後,每年可以在網上給我們銷掉好幾千斤,我們準備把蜜蜂增產到200桶。”
  很快,一箱蜂蜜灌好,孟炳淋讓丁永傑將賬記上,並未付錢。
  到村民家採購看起來簡單,但剛開始時,孟炳淋曾吃過閉門羹。“我說開網店幫他們賣東西他們很願意,後來一聽說得先把貨交給我,買出貨之後再等著客戶付錢,大家就都有顧慮了。”
  孟炳淋說,為了讓村民放心將貨交給他,他用自己的工資,再找朋友借了一些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地將土特產收上來賣。村民一看賣得還不錯,時間長了,也就放心把貨給他了。“現在都可以賣完再跟他們結賬,我也少了很大壓力。”
  用心包裝迎好評
  當村官前,孟炳淋算得上一個“文藝男”——學了十幾年油畫,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拿畫筆的手突然願意到農村扛鋤頭,這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談及這個決定,孟炳淋說與自己的出生有關。他的老家在湖南邵陽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對於大山和山裡人,他非常熟悉,他希望在北京的大山裡,找到自己的價值。
  去年7月到崗後,孟炳淋發現學藝廠村裡的產業主要是農果種植,經濟收入單一。交通也不是很便利,離密雲縣城有50多公里,他認為,開網店是讓特產走出深山的一個好辦法。
  在村裡的支持下,“不老尚品—山裡農家店”在淘寶網上開張了,可物流問題又難住了孟炳淋。
  剛開始,孟炳淋跑到縣城聯繫了幾家快遞公司談“合作”,可發貨量不大、路途太遠,小孟被拒絕了。
  無奈之下,孟炳淋找到村支書陳偉傑拿主意,最終書記幫他協調了當地的村村通公交司機,讓他們幫忙把貨物帶到縣城,再轉交快遞公司發貨。
  孟炳淋記得,網店的第一位買家來自廣東珠海,購買了100多元的柴雞蛋和蜂蜜。“這麼遠的網友都能光顧,這證明瞭綠色食品的市場需求。”這堅定了小孟要用心經營的決心,每個訂單,除了認真挑選物品外,他還非常重視包裝。
  在孟炳淋的房間內,除了一張單人床和一臺電腦之外,堆放的都是土特產包裝盒子和袋子,以及一些打包的工具。
  他拿出一個真空包裝袋,首先用專用氣槍給包裝袋充氣,再將三瓶一斤裝的蜂蜜塞進包裝袋,然後將包裝袋放到定做的紙盒內,“實際上對於蜂蜜來說,有了塑料瓶和紙盒就夠了,但為了運輸過程不被損壞,我專門增加了一層包裝”。
  精緻而安全的包裝非常繁瑣,但也得到了客戶的認可,目前,孟炳淋的網店無一差評。
  讓土特產增值20%
  打開“不老尚品”淘寶店,熱銷排行榜上,農家散養土雞蛋、農家紙皮核桃、農家生態蜂蜜高居前三,雞蛋的成交記錄有近200筆。這一連串的銷售記錄,給村民帶來了收入。
  村民介紹,一斤蜂蜜如果賣給對口的合作廠家只能賣8元,但給小孟可以賣到15元。村民王伯忠是孟炳淋的第一位“供貨人”,在孟炳淋的網店上,柴雞蛋論個賣,一個可以賣到2.2元,能比市場價多賣20%左右。
  為了不辜負村民的信任,孟炳淋針對網絡營銷的特性想了好多辦法。國慶節回饋、雙十一促銷,每個熱門節點,他都會推出農家禮盒打包促銷,並附上圖片和文字說明。
  同時,孟炳淋還借助自己的QQ空間、微博“打廣告”,很多朋友買了特產後口口相傳,都願意直接找他拿貨。這讓他意識到,線下交易也有很大市場,於是他借來2萬元在密雲縣租了一個倉庫,用於儲存村民的特產,同時也方便發貨。
  在孟炳淋的努力下,近一年來,他幫助村民銷售的產品金額已超過6萬元,累計成交蜂蜜2000餘斤、雞蛋1200餘斤、核桃4000餘斤、板慄2000餘斤。下一步,他計劃依托村裡已有的商標進行線下營銷,“線上和線下同時推廣,村民們的寶貝一定銷路更好。” 新京報記者 何光
  如何推薦“公民榜樣”
  郵箱:xjbgandong@126.com 熱線:010-67106710 微博:發微博@新京報
  微信:關註新京報微信(bjnews_xjb)提供線索  (原標題:村官開網店讓“寶貝”走出大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m74umqo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